宋詞有雲:春色三分,二分塵土,一分流水。細看來,不是楊花,點點是離人淚。如果說這是負載於離愁上的情緒鬱結,那麼,總有一種逼仄的不堪,讓你雖不至“細思極恐”,卻也細看難安,有時它只消是一張薄薄的電費單。
  根據新華網的報道,某家庭主婦張女士最近不經意地發現,在電力公司提供的電費單上,除了基本電價,還有一項“代徵附加”費用:今年1至10月,她三口之家的電費每月200餘元,10個月繳納的“附加費”約125元。這樣的“不經意”背後,隱匿著的卻是一個足以讓人驚愕的事實——據多位專家估算,如果按4分錢一度的電費附加費平均水平計算,2013年,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累計53223億度,電價里一年“附加”的費用達2100餘億元。
  這裡的“不經意”,也只是撕開了一個不經意的口子,根據媒體的梳理,在一張張居民水、電、汽油的繳費單里,均含有多項“附加”的費用,或是以排污之名、或是以公共事業之名,在一些地方的汽油售價里,“車輛通行附加費”也赫然在目。名目繁多姑且不說,是否名正言順也姑且不論,去向不明實在是一個難以承受之重的堅硬存在。代入一個真實的生活語境下,那就是——一直以來,人們就是在繁多或明或暗的“附加費”籠罩下,糊裡糊塗地支付著各種稀里糊塗的“去向不明”。
  看不懂的收費單,需要的是一次認真的“不經意發現”;繁多的附加清單,需要的也是一次富有耐心的打量;而附加費的去向不明,更需要一次需鄭重其事的審視。
  關於“附加費”的前世,其實還有著深刻的時代擔當,在那個由政府進行資源定價的計劃經濟時代,由於人為地製造出某些重要資源的長期價格偏低,為了保持此類企業的延續性,附加費應運而生,成為政府重要的“補充公共設施的計劃性、臨時性”投入來源。就此而言,在一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,附加費的存在,成為提高國家公共產品供給能力、改進產品配置效率和化解市場風險的重要工具,甚至可以視為彰顯社會進步的產物,比如燃油附加費對養路費的代替。
  於此而言,附加費的出現和存在,並非帶著原罪而來。今日“附加”之所以落入備受詬病的窠臼,不僅僅在於時代變遷所帶來的局限,更在於無透明、無公開的附加之下叢生亂象,以至於成為一筆稀里糊塗的賬。在媒體的調查下,附加之“罪狀”野蠻而真切:名為臨時性工程投入,但“過時”仍收取;以“價中費”代替其他收費,催生不公平均攤;“附加費”通過補貼或結算差價的方式,直接變為經營收入;違規加價。這些粗暴的野蠻生長,所映對的則是民生之孱弱,權利之苟且,而由此所生髮出的行業亂象、市場壟斷,更是一個現代社會積重難返的沉痾。更為諷刺的是,所有的不堪,都發生在公共產品或服務的“改善與提升”的語境之下。
  這一筆無公開、無透明的糊塗賬是如何野蠻生長而來的呢?習慣性的行政傲慢,還是時代變遷的滯後?稍有檢視,便不難發現,在上世紀有了附加費的設置後,國家相關部門便在附加費的分成方法上、管理使用上都有明確的規定或是暫行辦法,管理使用甚至還具體到票證管理上,但是由於缺乏系統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,在利益羈絆之下,辦法和規定的走樣變形成為必然,而由此而來的無公開和無透明,則滲透著傲慢的稀里糊塗。從這一點來講,稀里糊塗的附加費,與看不懂的財政預算,在病竈上有著絕對的相似。
  讓市場的歸市場,政府的歸政府,讓資源價格真實準確反映市場需求,並與市場實現聯動。在以附加之名的亂收費之下,這是一個可以希冀的權力想象。但是,如果不能在頂層設計上,祛除利益集團的權力魑魅,不能在制度建設上,消弭壟斷的偏見和傲慢,這還可能要落空於權力的浪漫想象中。
  文/高亞洲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附加費是如何成為一筆糊塗賬的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xqzz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